出版
一、官私刻書、出版社
南宋慶元六年(1200 年),華亭縣學徐民瞻刊印《晉二俊文集》,是上海地區(qū)今存最早的官刻圖書。南宋嘉泰二年(1202 年),錢希武刊印《白石道人歌曲別集》,是上海地區(qū)已知最早的私人刻書。元代,金山法忍寺僧坦輯刻《船子和尚撥棹歌》,是上海地區(qū)已知最早的寺廟刻書。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 年),儼山書院刊印《古今說?!?,是上海地區(qū)最早的書院刻書。明清兩代,華亭縣學和上海縣學刊刻方志、四書五經等書籍。明代,多私家刻印,刊刻其他各種圖書,知名的有上海郁文博、陸深陸楫父子、顧定芳顧從禮父子等,華亭張之象綺蘭堂、何良俊和何良模香嚴精舍,陳子龍平露堂以及王圻、陳繼儒,嘉定徐學謨、馬元調等。清代,有金山錢熙祚守山閣,南匯吳省蘭聽彝堂,松江沈恕古倪園,上海郁松年宜稼堂和徐渭仁等。上海開埠前,有的刻書家、藏書家兼營刻印銷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十一月初八,英國傳教士麥都思在上海縣城大境閣創(chuàng)辦墨海書館,設有編輯、印刷兩部,初專印宗教圖書,后出科學讀物 30 多種,是上海最早有鉛印設備的出版機構。咸豐九年(1859 年),上海天主教會設土山灣印書館。十年,寧波花華圣經書房遷至上海,改美華書館,最早使用電鍍法制造漢字字模。同治二年(1863 年)、七年,官辦上海同文館、江南制造局翻譯館先后開館,專門出版翻譯書籍。十一年,《申報》創(chuàng)辦后以申報館名義出版圖書,是上海最早的商辦出版機構。同治年間,鴻寶齋書局創(chuàng)立,是上海較早的華商出版機構之一。光緒初年,大批華商出版機構創(chuàng)辦,大多采用石印技術。二年(1876 年),英商美查開辦點石齋書局,所印殿版《康熙字典》,銷行 10 萬部,
創(chuàng)全國圖書最高銷量。六年,蘇州席氏掃葉山房設立分號,印售木版和石印經史子集、字典、尺牘、小說、醫(yī)藥等書籍,成為上海最大華商書坊。十二年,日本人岸田吟香開設樂善堂書局,出版吟香閣叢書。十三年,同文書會成立,是基督教在中國設立的經營時間較長、規(guī)模較大的出版機構。是年,蜚英館創(chuàng)辦,印行有《資治通鑒》《三希堂法帖》等書。二十三年正月初一,夏瑞芳等創(chuàng)辦商務印書館,印刷商業(yè)簿冊報表。三十二年,上海主要出版機構有 90 家。三十三年,由集成圖書局、點石齋石印局、申昌書局和開明書店合并為集成圖書公司,大量刊印石印線裝古籍。同治元年至光緒三十四年,上海創(chuàng)辦出版機構 100 多家。光緒三十一年,上海書業(yè)公所和上海書業(yè)同業(yè)會成立。同治末年起,棋盤街、福州路一帶逐漸形成出版和圖書銷售業(yè)集中地區(qū)。
1912 年 1 月 1 日,陸費逵等創(chuàng)辦中華書局,適時出版新版《中華教科書》等書籍,規(guī)模迅速擴大,幾乎獨占全國的教科書市場。民國初年,商務印書館發(fā)展迅速,出版大型叢書和新版教科書,成為全國最有影響的出版機構。1916 年、1917 年,大東書局、世界書局先后創(chuàng)辦,和商務、中華并稱 4 大書局。1917 年,上海有圖書出版機構 44 家,約占全國同類機構 80%以上。石印、鉛印逐步代替雕版印刷。
上海成為全國出版中心。1930 年,上海圖書雜志出版機構 145 家、印刷機構 200 多家。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創(chuàng)辦新青年社、人民出版社等。有特色的中小型出版社昆侖書店、大江書鋪、北新書局、創(chuàng)造社出版部、春野書店、光華書店、現(xiàn)代書店、開明書店、良友圖書印刷公司、新月書店、文化生活出版社、生活書店等創(chuàng)辦。30年代,上海出版業(yè)進入鼎盛時期。1935 年 5 月,全市有書局、書店 260 家,資產 10 萬元以上 34 家。1936 年,商務印務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 3 家出版社出版圖書約占全國 71%。1937 年上海淪陷后,大部分出版社遷內地,剩余的多集中在租界。
1941 年,日軍籌組華中印書局,承印教科書,兼管日占區(qū)內的出版業(yè)。日本三省堂和華通書局合辦三通書局,獨霸日占區(qū)教科書的批發(fā)銷售。風雨書屋、復社等出版社編印發(fā)行毛澤東《論持久戰(zhàn)》《抗日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等,出版《魯迅全集》和美國人斯諾《西行漫記》等。1941 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12 月 26 日日軍查封商務、中華、開明等 8 家出版社和 17 處印刷廠。
1943 年 6 月,在日本興亞院指使下,上海商務、中華、世界、大東、開明成立聯(lián)營機構上海中國聯(lián)合出版公司,承印發(fā)售汪偽“國定”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1941~1943 年,商務、中華、世界、大東 4 家出版社未出新書,1944 年各出書 1 種,以經營文具維持。1946 年,全市有出版機構(含書店)258 家,重要的除四大書局外,還有正中、開明、兒童、生活、廣益、百新、三民、博覽、光明和作家等出版機構。1949 年 5 月,全市有出版機構約 250 家,資本在 2 萬元以上的 27家。上海市軍管會接管正中等 17 家出版社以及軍管世界、大東和兒童等出版社
糖心vlog官網。6 月,工會和青年團系統(tǒng)分別創(chuàng)辦勞動出版社、青年文化服務社。7 月,商務、中華、世界等 62 家公私營出版社合資成立上海首家公私合作出版機構聯(lián)合出版社,專門負責華東和華中地區(qū)的中小學教科書的出版和發(fā)行,出版中小學教科書 800 萬冊。12 月,全市有出版發(fā)行機構 430 家,其中出版機構國營 6 家、公私合營 5 家、私營 288 家、私營圖片出版發(fā)行機構 24 家、私營發(fā)行、銷售機構 107 家。1950 年起,開始對私營出版社改造。是年 1 月,三民公司、萬葉書店、兒童書局等 8 家聯(lián)合成立上海兒童讀物出版業(yè)聯(lián)合書店,簡稱童聯(lián)書店,次年參加者增至 34 家。4 月,廣益書局、北新書局等63 家通俗讀物出版社聯(lián)合成立通俗出版業(yè)聯(lián)合書店,簡稱通聯(lián)書店,次年參加者增至 94 家。6 月 21日,大眾美術出版社、教育書局等 37 家連環(huán)畫出版社聯(lián)合成立連聯(lián)書店,專門經營連環(huán)畫聯(lián)合發(fā)行業(yè)務。
1951 年 2 月起,全市開始整頓通俗讀物和連環(huán)畫的出版發(fā)行。11 月,上海市出版工作改進輔導委員會成立,整頓圖書出版。1952 年,開始整頓私營出版社。6 月 1 日,群益出版社等 3 家聯(lián)合改組為公私合營新文藝出版社。到 1952 年上半年,舊連環(huán)畫基本絕跡。是年 8 月,華東人民美術出版社成立。9月,華東人民出版社連環(huán)畫科和 9 家私營出版社聯(lián)合組成公私合營新美術出版社,主要出版連環(huán)畫。12月,以新兒童書店為主,吸收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大東書店有關編輯出版人員組成公私合營少年兒童出版社。
1952 年 10 月,實行出版印刷發(fā)行行業(yè)審批許可登記,淘汰一批不符合條件的出版社。至 1953年底,出版社減至 252 家。1954 年起,開始對私營出版業(yè)社會主義改造,有 72 家改造,其中商務印書館改組為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華書局改組為財政經濟出版社,龍門聯(lián)合書局改組為科學出版社,上海地圖聯(lián)合出版社改組為新華地圖出版社,上海音樂出版社改組為新音樂出版社,后 5 社均遷京。是年 9月,徐勝記印刷廠、三一印刷公司等 9 家畫片出版發(fā)行商聯(lián)合組成公私合營上海畫片出版社。同月,公私合營新知識出版社成立。是月 1 日,通聯(lián)書店、連聯(lián)書店、童聯(lián)書店合并成立公私合營上海圖書發(fā)行公司,1958 年改為上海古舊書店。年底,全市有出版社 96 家。
1955 年 1 月,華東人民出版社改為上海人民出版社,華東人民美術出版社改為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4 月,由四聯(lián)出版社(廣益、北新、人世間、大中國聯(lián)合組成)為基礎的公私合營上海文化出版社成立。是年,全市有私營出版機構 80 家,公私合營 15 家,被國營和公私合營出版社吸收 31 家,其余 11 家宗教出版社由各宗教團體管理。至年底,全市有出版社 36 家,無私營出版社。1950 年,時代出版社遷北京tangxin。此后,按中央要求,上海重要出版機構相繼遷京。1951 年 5 月世界知識出版社、1953 年 4 月開明書店、1954 年 5 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和財政經濟出版社分別在上海設辦事處。另外,還有科學、新音樂、新華地圖等出版社。1956 年 1 月,公私合營上??茖W技術出版社、上海教育圖片出版社成立。是年 3 月,全市有國營和公私合營出版社 12 家。
1957 年,上海第一家高校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成立。1958 年 1 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設立附屬朵云軒木版水印工廠。5 月,中華書局辭海編輯所在上海成立,新知識出版社和上海教育圖片出版社合并成立上海教育出版社,古典文學出版社和中華書局上海辦事處合并成立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上??茖W普及出版社、上海衛(wèi)生出版社并入上??茖W技術出版社,上海財經出版社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8 月,新文藝出版社和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音樂出版社合并成立上海文藝出版社。全市出版社減為 7 家。新文藝出版社改組為人民文學出版社上海分社和上海文化出版社。
1961年,上海文藝出版社編譯所、上海出版文獻編輯所成立。1964 年 3 月,上海文藝出版社改為人民文學出版社上海分社,上海編譯所改上海分社編譯所。上海文藝出版社戲劇、音樂、棋藝編輯室改組成立上海文化出版社。1966 年 11 月,因“文化大革命”,全市各出版社除印刷毛澤東著作外,其他業(yè)務工作基本停頓。1969 年,大部分專業(yè)人員下放五七干校,全市留編輯人員 107 人。1970 年 10 月,全市所有專業(yè)出版社合并成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年,出版《新英漢詞典》、《水滸》120 回本、《辭?!贩謨员?。
1978 年 1 月,新建、恢復 10 個專業(yè)出版社,分別專業(yè)出版有關圖書。上海譯文出版社,中華書局辭海編輯所改為上海辭書出版社,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改上海古籍出版社。取消上海書畫社,恢復朵云軒,成立上海書畫出版社。1978 年起,新成立一批出版社,有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上海分社等。1981 年,學林出版社成立,接受作者自費出書。1987 年,百家出版社成立,為個人自費出書提供協(xié)作出版服務。1988 年 6 月,上海書店以上海書店名影印出版和復制流通較少的珍貴古舊書刊。
1978 年起,一批非市出版局系統(tǒng)的出版社成立、恢復。有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等、有聲讀物出版公司。1979 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恢復,此后一批大學出版社成立。1993 年,東方出版中心成立。1995 年,全市有出版社 38 家。
各時期,主要出版機構有墨海書館、美華書館、江南制造局翻譯館、申昌書局、土山灣印書館、點石齋石印局、掃葉山房、圖書集成局、同文書會、上海書局、商務印書館、廣智書局、廣益書局、作新社、開明書店、文明書局、神州國光社、上海集成圖書公司、尚古山房、泰東圖書局、中華書局、醫(yī)學書局、亞東圖書館、大東書局、世界書局、人民出版社、萬象書屋、北新書局、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光華書局、正中書局、現(xiàn)代書局、新月書店、昆侖書店、美的書店、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佛學書局、兒童書局、湖風書店(湖風書局)、龍門書局、生活書店、上海雜志公司、文化生活出版社、競文書局、新知書店、讀書生活出版社、萬葉書店、復社、亞光輿地學社、時代出版社、太平書局、作家書屋、晨光出版公司、上海出版公司。
1995 年,有上海人民、上海文藝、上海人民美術、少年兒童、上??茖W技術、上海教育、上海古籍、上海譯文、上海辭書、上海書畫(朵云軒)、上海書店、學林、上海遠東、上海畫報、上??萍冀逃h語大詞典、百家、上海聲像、三聯(lián)書店上海分店等出版社,以及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等。
二、圖書出版
上海開埠后,代表性的出版物有《續(xù)幾何原本》《植物學》《泰西新史攬要》《黑奴吁天錄》和《蒙學課本》等。民國建立前后,大量出版鼓吹民族革命的書籍,代表性的出版物有鄒容《革命軍》等。同時出版大批譴責、言情、俠義、偵探等通俗小說,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和《官場現(xiàn)形記》等。經、史、子、集出版物減少。
五四運動至 20 世紀 30 年代,形成民國時期出版最繁榮階段。出版各種哲學、社會科學新思潮圖書和文學作品,有《共產黨宣言》《哲學要領》《中國哲學史大綱》《物種原始》《嘗試集》《女神》《沉淪》《吶喊》《子夜》《家》等。出版一批工具書,有《辭源》《辭?!贰掇o通》等。整理出版一批古籍,有《四部叢刊》《涵芬樓秘笈》《百衲本二十四史》《四部備要》等。出版各類叢書上千種,有《萬有文庫》《世界名著叢書》《中華百科叢書》《一角叢書》等。
1936 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圖書 0.49萬種,占當年全國出書總數(shù)的 52%,加中華書局 0.15 萬種、世界書局 231 種,占全國出書總數(shù) 71%。1937 年上海淪陷后,出版大量宣傳抗日救亡圖書。《中國的一日》《魯迅全集》《西行漫記》等書,影響深遠。1947 年,全市出版圖書 1410 種,銷售 50 萬冊。
1945~1949 年,有影響的出版物有《寒夜》《四世同堂》《圍城》《少年時代》等文藝圖書。解放初期,印行《新民主主義論》《論聯(lián)合政府》《論工商業(yè)政策》等書籍。1951 年起,租型出版《毛澤東選集》。是年,全市出書 1.02 萬種,印數(shù) 2.4 億冊,分別占全國 55%和 35%。出版大量供工農文化學習的圖書,有《干部必讀》《土地改革手冊》《美帝侵華血史》《懲治反革命條例圖解通俗本》《婚姻法圖解通俗本》《共產主義人生觀》等。1954 年、1955 年起,《中國奴隸制與封建制》《戰(zhàn)國史》等少量學術著作出版。1956 年,出版大批學術著作和文學作品,有《論黑格爾哲學》《中國通史》《中國文學批評史》《敦煌莫高窟藝術》《戰(zhàn)斗的青春》《母親》《馬雅可夫斯基詩選》《車爾尼雪夫斯基論文學》《安徒生童話》《木偶奇遇記》等,出版大型叢書《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
1958 年,出版圖書 0.86 萬種、4.93 億冊。1961 年后,強調圖書出版的知識性、穩(wěn)定性、系統(tǒng)性,出版《宋本十一家注孫子》《中國封建領主制和地主制》《十萬個為什么》《中國叢書綜錄》《寶晉齋書法》《山鄉(xiāng)巨變》《現(xiàn)代微分幾何概論》《受控熱核反應》《中國桑樹栽培學》《中國現(xiàn)代文學資料叢書》《古本戲曲叢刊》《少年文庫》《辭海》(未定稿)等。各出版社形成自己出書重點。
1966 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一般圖書出版基本停頓。1967 年,全市 70%的生產能力用于印制毛澤東著作和毛澤東像,分別達 1200 萬套、3 億張。1969 年,全市出版圖書 16 種。1970 年,出版全國“文化大革命”第一種長篇小說《虹南作戰(zhàn)史》。1975 年,出版《新英漢詞典》《水滸》120 繪本、《辭?!贩謨员?。1978 年,出版 0.17 萬種,1995 年,出版 0.83 萬種、2.44 億冊?!端拱瓦_克斯》《安娜?卡列尼娜》《數(shù)理化自學叢書》《林風眠畫集》《重放的鮮花》《辭?!泛嫌啽镜葹椤拔幕蟾锩苯Y束出版的第一批圖書,引起轟動。
1978年后,出版的主要圖書有《辭海》《漢語大詞典》《金文大詞典》《英漢大詞典》《中國戲曲劇種大詞典》《中國美術全集》(部分)《中國歷代服飾》《中國歷代貨幣大系》《中國新文學大系》《外國文學名著叢書》《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叢書》《五角叢書》《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宋詩別集叢刊》《山海經校注》《敦煌吐魯番文獻集成》《道藏》《二十世紀西方哲學譯叢》《當代中國經濟探索叢書》《陳寅恪文集》《說園》《托爾斯泰文集》《工程結構及抗震動力學》《中國珍稀動物》《電工手冊》《365 夜故事》《大學英語》《國際金融教材》《理論力學》等。
第四節(jié) 期刊
清咸豐七年(1857 年)正月初一,墨海書館創(chuàng)辦上海首種期刊《六合叢談》月刊,內容以傳教為主,兼及科學知識和新聞。同治元年(1862 年)六月,《中外雜志》發(fā)刊。七年七月,《中國教會新報》(周刊)出刊,十三年改《萬國公報》(月刊),共出 300 期,中日甲午戰(zhàn)爭時大量報道和述評戰(zhàn)事。十年,《圣書新報》(周刊)創(chuàng)辦,是上海最早的上海方言期刊。十一年,申報館出版上海首種文藝期刊《瀛寰瑣記》月刊。
光緒元年(1875 年)四月初一,《小孩月報》由廣州遷上海,系統(tǒng)介紹西洋繪畫方法原理。二年正月二十三日,《格致匯編》創(chuàng)辦,是上海最早以刊載純科學內容為主的刊物。四年十一月十三日,上海最早的天主教期刊《益聞錄》創(chuàng)刊,李杕主持,是上海首種由中國人主持和主筆的期刊。十年,《申報》館出版上海首種畫報《點石齋畫報》(旬刊)。十七年,《海上奇書》發(fā)刊,是中國最早的小說期刊。至二十一年,上海共出期刊 40 余種。二十二年,黃遵憲等創(chuàng)辦《時務報》(旬刊),鼓吹變法,是第一種由中國人創(chuàng)辦的時事政治為主的綜合性期刊,銷量超過萬份。
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強學報》(5 日刊)創(chuàng)刊,刊登政論,鼓吹維新變法。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百日維新”后,上海先后創(chuàng)辦政論性期刊報紙約 30 種,數(shù)量超過全國其他地方的總和,形成上海期刊發(fā)展的第一個高潮。戊戌變法失敗后中文期刊由 23 種減至 13 種。二十六年,杜亞泉創(chuàng)辦《亞泉雜志》,是中國人創(chuàng)辦的第一種自然科學雜志。
二十七年,羅振玉創(chuàng)辦中國首種教育??督逃澜纭钒朐驴?。二十八年,《陸》創(chuàng)刊,在國內期刊中最早采用彩印封面、白報紙兩面印刷、隱線洋式裝幀。二十七年至宣統(tǒng)三年(1911 年),上海創(chuàng)辦期刊 165 種,形成上海期刊發(fā)展的第二個高潮。二十九、三十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李伯元主編《繡像小說》期刊和《新新小說》等。三十一年,梁啟超創(chuàng)刊的《新小說》由日本遷至上海出版。
是年,圣約翰大學發(fā)刊《龍旗》年刊,是全國最早的高等學校年刊。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清廷頒詔預備立憲,九月二十五日上海首種立憲期刊《憲報》月刊創(chuàng)刊。此后,立憲派創(chuàng)辦近 20 種期刊。是年四月,首種鼓吹民主革命的期刊《復報》月刊創(chuàng)刊。其間,復古派人物創(chuàng)辦《國粹學報》等。一批專業(yè)期刊創(chuàng)辦,在全國首創(chuàng)的有三十年戲曲??抖兰o大舞臺》以及《醫(yī)學報》,三十二年音樂期刊《音樂雜志》、出版業(yè)??秷D書月報》、外交??锻饨粓蟆?。道光三十年(1850 年)至宣統(tǒng)三年,上海出版專業(yè)性報刊 50 種,其中光緒三十三年至宣統(tǒng)三年 32 中,醫(yī)學類約占半數(shù)。民國建立后,上海期刊業(yè)迅速發(fā)展。1912~1915 年,中華書局創(chuàng)辦《中華教育界》等 8 種期刊,號稱“八大雜志”。
1913 年后,文學期刊繁榮,是年有《自由雜志》《游戲雜志》,1914 年有《禮拜六》《五銅元》《銷魂語》《好白相》等約 20 種文娛期刊,1915 年有《笑林雜志》《小說新報》等近 10 種創(chuàng)刊。1913 年,出現(xiàn)《正誼雜志》等倒袁刊物。1915 年,章士釗創(chuàng)辦的《甲寅》月刊從東京移上海出版發(fā)行。1915 年 9 月,《青年雜志》創(chuàng)刊,次年 11 月改名《新青年》,鼓吹新文化。此后,絕大多數(shù)刊物文章改用白話文和新式標點符號,宣傳新文化期刊創(chuàng)刊,舊刊開始革新內容。商務印書館《教育雜志》《東方雜志》等革新內容。1921 年 1 月起,《小說月報》全面革新,成為新文化運動時期第一種新文學雜志。創(chuàng)造社《創(chuàng)造季刊》等新文學社團刊物創(chuàng)刊。
1920 年 7 月以后,出版各種政黨和派別的期刊。有中共機關刊物和共產黨人主持的刊物出現(xiàn)《勞動界》《共產黨》《向導》《中國青年》《勞動周刊》等, 1919 年中華革命黨《建設》雜志,1923 年國民黨中央《新建設》,1924 年國民黨上海執(zhí)行部《評論的評論》出版。其間,出現(xiàn)一批宣傳無政府主義、新村主義,提倡國故、儒教,主張工讀、職業(yè)教育,鼓吹扶乩等期刊。1918 年,任鴻雋、楊杏佛等將 1915 年 1 月創(chuàng)辦的《科學》雜志從美國遷到上海出版,影響深遠。
1920 年,《時報》創(chuàng)辦中國首種畫刊《圖畫周刊》。是年 2 月,《良友畫報》出版,是全國印刷最精美、銷路最廣的畫報。1927 年后,多種文藝期刊創(chuàng)辦,成為 30 年代“雜志年”前奏。1927 年 11、12 月,郁達夫、魯迅主編《民眾》《語絲》,春野書店《太陽月刊》。1930 年 3 月,魯迅主編的《萌芽月刊》成為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機關刊物。1935 年,全市期刊 398 種。期刊封面裝幀設計多樣,發(fā)展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
1929~1931 年被當局查禁書刊 531 種。1937 年八一三事變后,創(chuàng)辦一批抗日刊物,知名的有《時代》周刊等。日偽勢力辦 30 余種。1938~1941 年 10 月,上海發(fā)行期刊 400 種以上。1941 年底,上海有雜志 19 種。1946 年 5 月前后,各政黨派系的刊物從重慶遷滬或在滬創(chuàng)刊。期刊品種豐富,上海再次成為全國期刊中心。同時,出現(xiàn)以特定讀者為對象的刊物,主要有《五金半月刊》《紡織》《現(xiàn)代農民》《寧波人月刊》《皮影》等。出現(xiàn)重趣味的稱為“方型周刊”的期刊等。1946 年,有期刊約 430 種,???130 種,創(chuàng)民國時期期刊種類最高。年內《文萃》《觀察》2 刊被查封。
解放初,上海《展望》《世界知識》等雜志復刊,《科學畫報》《小朋友》等繼續(xù)出版,《西風》和部分宗教雜志???。1950 年,出版 88 種,約占全國 30%。50 年代初,《華東婦女》《華東農民》等 19種黨政機關、人民團體刊物創(chuàng)刊,1954 年前后大多數(shù)終刊。1954 年、1956 年,《支部生活》《萌芽》先后創(chuàng)刊。1956 年,調整期刊,規(guī)定同類刊物保留一種。1957 年,大型文學刊物《收獲》創(chuàng)刊,是年全市有刊物 49 種,1960 年減至 13 種。1965 年,有 58 種,占全國 7.3%。
1966 年 5 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大部分停刊,1971~1973 年剩 1 種。1973 年 9 月,創(chuàng)辦政論性雜志《學習與批判》,最高發(fā)行量95 萬份。后有文學性雜志《朝霞》。兩種雜志成為“文化大革命”后期上海主要的雜志。1975 年,有期刊23 種。1976 年復刊 32 種。1978 年后,大批期刊復刊、創(chuàng)刊,1980 年增至 126 種。《故事會》和《青年一代》期最高印數(shù)達 730 萬和 527 萬冊,分居全國期刊發(fā)行量第一和第二位。有近百種發(fā)行到美國、日本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qū)。1987 年,有期刊 444 種,是年進行整頓。1995 年,有期刊 595 種,其中公開發(fā)行 511 種,總印數(shù) 1.78 億冊。
音像制品
一、唱片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 年),上海洋行出現(xiàn)蠟筒留聲機與圓柱形蠟筒。20 世紀初,法國人樂浜生在上海設攤收費播放《五人大笑》(又叫《洋人大笑》)唱片,片長 2 分 32 秒。三十四年,法國百代(Pathe)公司成立東方百代唱片公司,生產唱片,產品注冊雄雞商標,中國唱片業(yè)誕生。唱片制作在中國錄音,送法國制成唱片,再返中國銷售。1915 年前后,百代公司在徐家匯路建廠,為中國第一家唱片制造廠。
1917 年,中日合資大中華唱片廠創(chuàng)辦,產品注冊商標為雙鸚鵡,紅、綠、藍色唱片分別為京劇、歌曲、地方戲曲,1924 年出版兩張孫中山講演唱片。1928 年,英國哥倫比亞公司收購法國百代公司,保留上海東方百代唱片公司舊名,另組中國唱片公司。1930 年,RCA 在上海成立上海勝利唱片公司,長城公司開始出版唱片。1931 年,留聲機公司(HMV)與哥倫比亞公司合并成立 EMI,上海的東方百代與中國唱片公司成為 EMI 的成員,1934 年合并為 EMI(中國)有限公司。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國唱機公司被日本人接管,大中華唱片廠也由日本人控制,改名孔雀唱片公司。
1949 年前,上海有唱片出版公司數(shù)十家。1949 年 5 月 29 日,市軍管會接管大中華唱片廠,6 月 3 日開始錄音,6 月 6 日出版第一批唱片。1950 年 1 月,改人民唱片廠,遷北京,出版“人民唱片”,上海設分社,成為上海唯一的唱片出版機構。1951 年,建立公私合營上海唱片制造有限公司,后改名上海唱片廠。1987 年,出版唱片 407種,發(fā)行 824.6 萬張,1994 年分別為 12 種、10 萬張。1995 年 3 月,停止出版唱片。
二、盒式磁帶
1981 年,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上海第一套盒式音帶系列兒童配樂故事音帶《365 夜故事》。1982年,出版兒童歌曲音帶《春天》《好朋友》。1995 年,出版錄像節(jié)目帶 355 種,發(fā)行 44.24 萬盒;出版錄音節(jié)目帶 1733 種,發(fā)行 2737 萬盒。1981~1995 年,全市出版音像出版物 0.5 萬種。
三、激光唱盤(CD)、激光視盤(LD、VCD)
1991 年,上海聲像出版社出版第一套上海產激光唱盤(CD)《名家名曲》和《新秀新曲》。1993年,中國唱片上海公司出版第一張上海產首次激光視盤(LD)。1995 年,出版激光視盤 66 種、唱盤 335種,發(fā)行 6.53 萬張、72.14 萬張。
印刷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麥都思將巴達維亞(今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的印刷設備移至上海,成立墨海書館,在上海最早采用鉛印技術印刷圖書。咸豐七年(1857 年),用石印術印出《耶穌降世》等書籍。之后,商務印書館、土山灣印刷所相繼使用石印技術。十年,美華書館從寧波遷滬,成為上海印刷設備最新最全的印刷機構,帶入國內最先采用電鍍法制造的漢字字模 7 種,及滿文、蒙文、日文銅模,公開出售,為申報館等采用,部分設備沿用至今。
同治七年(1868 年),江南制造局印書處在上海首先購置半機械型鉛印設備。十三年,土山灣印刷所引進鉛活字并自行鑄字,次年引進珂版印刷機,光緒二年(1876 年)又引進大型石印機及大型凸版印刷機、鉛印圓盤機等,19 世紀末增加銅鋅版和照相制版設備。光緒二年,點石齋印書局成立,國內最早利用石印技術大批印制圖書。八年,鴻文書局在國內最早采用彩色石印技術印刷地圖等圖書。
二十三年,商務印書館建印刷廠,二十六年在國內首次采用紙型澆版印書,二十九年采用雕刻銅版、珂版、電鍍銅版和自動澆字機及凹、凸、平印刷工藝,成為上海最大的印刷機構,并設立鐵工廠,仿制多種印刷機械。帶動一批大型書局自設印刷廠,至民國初有中華書局、大東書局、永祥印書館等所屬印刷廠。1932 年一?二八事變,商務印刷廠總廠毀于日軍炮火,閘北地區(qū)印刷企業(yè)受損嚴重,上海剩 50 家鉛印廠,印刷業(yè)務下降 40%。至 30 年代中期,逐漸恢復原有規(guī)模。1937 年八一三事變,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大東書局內遷,世界書局印刷廠等大型印刷企業(yè)被日軍占用。
1949 年底,有印刷企業(yè) 0.29 萬家,1956 年 1 月 0.3 萬家。50 年代后期,歸并為 179 家中心廠和18 家直屬廠。規(guī)模較大的國營企業(yè)有上海新華印刷廠和上海印刷一、三、四、六廠等。60 年代初,上海支援全國 22 個省市印刷業(yè),外遷鉛、膠印設備(含 10 余家廠整廠),以及 0.2 萬名員工。1962 年,上海主要印刷設備較 1957 年減少 40.5%,鉛印生產能力從 96 萬令紙降為 48 萬令紙,膠印生產能力從230 萬令紙降為 134 萬令紙。1949 年 5 月~1963 年,未建新廠。
“文化大革命”中,全市印刷業(yè)主要是趕印《毛澤東選集》《毛主席語錄》和毛主席像,印刷量分別占上海鉛、膠印印刷總量 50%和 70%。為印刷《毛澤東選集》及各種大字體本,1975 年新建上海市印刷十二廠。到 80 年代中期,上海書刊印刷生產能力約占全國 1/10。1987 年,彩色制版 90%以上采用電子分色工藝。1988 年,引進電子分色機、激光照排機。圖書開本字體、字號趨向多樣化。1989 年,始采用電分制版文字排版和高精印刷等。1995年,全市書刊印刷企業(yè) 373 家,書刊印刷 200 萬紙令,報紙印刷 340 萬紙令,彩色膠印印刷 500 萬對開色令。
書店、出版物銷售
一、中文書店、書亭(攤)
清中葉,上??h城大東門外有黃文正書店,是上海最早的書店之一。晚清,本地藏書家大多兼營圖書銷售和發(fā)行。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墨海書館及后之美華書館、土山灣印書館等,自辦圖書發(fā)行銷售。咸豐年間,舊書店多集中在上海縣城四牌樓。同治年間,有尚義堂、醉六堂、綠萌堂等書坊。
光緒中期后點石齋書局成為上海規(guī)模最大的出版發(fā)行機構。其間,蘇州席氏掃葉山房在上海設立分店,是上海最大的書店。二十四年,廣學會建立中心門市,設有書籍陳列玻璃大櫥窗。二十八年,商務印書館建發(fā)行所,中華書局建門市部。此后,大東書局(1916 年)、世界書局(1917 年)、開明書店(1926年),均建門市部,最終形成 20~50 年代初以“商、中、世、大、開”5 店為首,中文、外文和古舊書 3類圖書出版業(yè)鼎立的上海出版發(fā)行格局。知名書店集中于福州路和棋盤街。30 年代,在經上形成 3類書店,1.編、印、發(fā)行為一體的大中型出版機構。2.專營零售的小型書店,數(shù)量最多。3.專營批發(fā)的書店,數(shù)量極少。1932 年,生活書店門市部陳列采用圖書館化,1935 年商務印書館門市開架售書。
1949 年解放初,全市私營書店有 512 家、書報攤 0.1 萬個。6 月 5 日,新華書店第一、二臨時門市部營業(yè),7 月,和 62 家私營書店組成公私合營上海聯(lián)合出版社,出版發(fā)行中小學課本。1950 年,8 家私營書店組成童聯(lián)書店,專門出版發(fā)行少兒讀物。62 家私營書店組成通聯(lián)書店出版發(fā)行通俗讀物。37 家組成出版發(fā)行連環(huán)畫的連聯(lián)書店。1956 年,批發(fā)業(yè)務并入新華書店上海發(fā)行所,上海發(fā)行所成為唯一專營上海出版物國內批發(fā)業(yè)務機構。1953 年,有私營書店近 200 家。
1956 年,全部公私合營。1953 年,新華書店始在市區(qū)各區(qū)設綜合門市部。1956 年起,成為全市唯一的新書發(fā)行機構。1959 年,始于郊縣設立綜合門市部。1995 年,全市國有書店有綜合門市部 113 個。1951 年 1 月,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開明書店、三聯(lián)書店、聯(lián)營書店的發(fā)行部及其在全國的 80多個分支店聯(lián)合成立公私合營中國圖書發(fā)行公司,成為新華書店以外的第二個全國性圖書發(fā)行系統(tǒng)。7月,設立上海分公司,經辦 5 家單位出版物上海地區(qū)的批發(fā)業(yè)務。1954 年,和新華書店合并,1964 年改上??萍紩?,店招仍用中圖公司。1961 年,上海音樂書店建立,1988 年改上海音樂圖書公司。1990年,滬港合資書店滬港三聯(lián)書店有限公司開辦。
專業(yè)書店 清光緒十一年,英國傳教士傅蘭雅創(chuàng)辦格致書室,專營科技圖書和文具儀器。二十六年,上海朵云軒門市專售裝裱書畫、文具用品等。二十七年,科學儀器館門市專售理化器械和科學圖書。二十八年,西泠印社書店創(chuàng)辦,門市專售金石、考古、美術圖書。1912 年,有正書局開業(yè),出售佛教圖書。民國時期,還有上海雜志公司、兒童書局、中醫(yī)書局、法學書局、中國農業(yè)書局、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及專出地圖的世界輿地學社、亞光輿地學社等專業(yè)書店。
1956 年,新華書店上海分店確定第 26 書店主營科技圖書。1959 年、1961 年,先后建少年兒童書店、音樂書店。1989 年,上海新華書店有上海版圖書貿易中心、教育書店等 18 個專業(yè)書店。1994 年,全市有專業(yè)門市 22 處。書亭 1950 年 9、10 月,在復興公園前、后門先后設立上海第一、二個書亭。1956 年,57個個體書報攤人員組成 22 個合作書亭,1981 年有 15 個,11 月改為滬江書店。1983 年,全市首家個體書店自立書店開辦。1994 年,全市有書報刊銷售網點 0.29 萬個。
二、外文書店
清咸豐十年(1860 年),英商伊文思創(chuàng)辦伊文思圖書公司,經營外文圖書。同治九年(1870 年),英商開設別發(fā)書店,為上海首家外文專業(yè)書店。光緒二十三年(1897 年),商務印書館發(fā)行所設西書部,經售原版西書。此后,華商西書書店有大華雜志公司、中外書局、東亞書局、世界書局、中外科學書社等門市部,外商開辦的有日本人的內山書店、金星堂、至誠堂,德國人的璧恒公司、派立貢書店,美國人的中美圖書公司等。1932 年,龍門書局創(chuàng)辦,專門翻印原版西書。
到 1949 年,上海開辦過近百家外文書店。1950 年 4 月,國際書店上海分店成立,1952 年開始發(fā)行西方國家出版物。是年,全市有私營外文書店 30 余家,主要有華商大華雜志公司、中美圖書公司,外商伊文思書店。1953 年 3 月,全市私營西書業(yè)停止進口業(yè)務,部分書店歇業(yè)。1954 年,國際書店上海分店與新華書店上海分店合并,門市部改為上海分店外文門市部,1956 年 14 家私營外文書店轉入,1958 年擴建為上海外文書店,1985 年改制為上海外文圖書公司。11 月,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成立。至此,全市有 2 家外文圖書經銷店。1986 年,南京東路新華書店和日本戶田書店互設專柜,中國科技圖書公司設立日本內山書店專柜,銷售日版書刊。
三、古舊書店
清宣統(tǒng)三年(1911 年),陳立炎在上海開設首家古舊書店古書流通處。1929 年,浙江金氏開設中國書店。后又有江蘇、浙江人開設抱經堂、來青閣、漢學書店、傳薪書店,北方人開設來薰閣等。解放初,上海登記在冊的舊書攤、舊書店有 251 家,來薰閣、修文堂等古舊書店 59 家。1956 年,建立國營上海古籍書店、上海舊書店,大部分私營古舊書店并入。1956~1965 年,購入古舊書刊 5000 多萬冊,其中珍本、善本古籍約 0.5 萬種。
1958 年,上海圖書發(fā)行公司改名上海古舊書店,為全市唯一經營古舊圖書的專業(yè)單位,上海古籍書店、上海舊書店為其下屬門市部。1959 年,與香港集古齋訂立協(xié)議,兼營出口古舊書和字畫。1976 年以后,上海書店恢復影印出版業(yè)務,1985 年改名上海圖書公司, 1988年成立出版機構上海書店。1986 年春節(jié),上海 20 多家出版社和書店始在文廟內設特價書市,1992 年 6 月成立上海文廟書刊交易市場,攤點 40 多個。
第八節(jié) 廣播
1923 年 1 月 23 日,國內第一家無線電臺《大陸報》暨中國無線電公司廣播電臺在上海創(chuàng)辦。1927年,國內第一個民營電臺新新公司廣播電臺建立。1932 年,全市有廣播電臺 40 家,其中 6 家為外國人電臺。至 1937 年 7 月,全市民營廣播電臺數(shù)量和發(fā)射功率,均占全國民營電臺半數(shù)以上。1938 年 3 月20 日,日本占領軍當局在南京路哈同大樓,設廣播無線電臺監(jiān)督處,強令上海各電臺進行登記,李樹德堂等民營電臺登記,繼續(xù)播音。同時,又有 20 多家新成立的民營電臺開業(yè)。
1941 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電臺均被封閉。1945 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未準其復業(yè)。同時,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因辦電臺本輕利重,競相開辦,一時全市有 108 家。1949 年 5 月,有 45 家,其中民營 23 家、公營 22 家(政府辦 1 家)。1923~1949 年 5 月,共出現(xiàn)過 234 家廣播電臺。1949 年 5 月 27 日,上海市軍管會接管上海廣播電臺,當晚以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簡稱上海電臺)的呼號開始播音。1950 年 4 月 1 日,建立華東人民廣播電臺,接替上海電臺第一臺,向華東地區(qū)播音。1949 年 6 月,清理私營廣播電臺,全市剩 22 家繼續(xù)播音。
1952 年,16 家公私合營,成立上海聯(lián)合廣播電臺,1953 年 10 月并入上海電臺。1954 年 12 月,華東人民廣播電臺撤銷,全市剩上海人民廣播電臺。1992 年 10 月 28 日,創(chuàng)辦上海東方廣播電臺,全市始有 2 家廣播電臺,至 1995 年不變。各時期,主要電臺有民營電臺有新新臺、上海(亞美)臺、福音臺、大陸臺、麟記臺、中聯(lián)臺、民聲臺等廣播電臺。官辦電臺有交通部上海臺、上海市政府臺、中央廣播事業(yè)管理處上海臺。國營電臺有上海人民臺、上海東方臺、華東人民臺、上海聯(lián)合等廣播電臺。外國人辦電臺有《大陸報》暨中國無線電公司(奧斯邦電臺)、開洛臺、美靈登臺、美商華美臺、德國臺、蘇聯(lián)呼聲等廣播電臺。
第九節(jié) 電視
1958 年 4 月,上海電視臺在南京東路新永安大樓籌建。10 月 1 日 18 時 58 分,對外試播,21 時30 分結束。第一條電視新聞為《1958 年上海人民慶祝國慶大會及游行》。啟用一個頻道(第 5 頻道)。每周播出 2 次,每次 2~3 小時。設新聞、文藝、教育類節(jié)目。10 月 25 日,播出第一部電視劇《紅色的火焰》。1960 年 4 月,開辦全國第一所電視大學。1973 年 8 月 1 日,上海彩色電視對外試播,每周三、六播出 2 次,全市有 69 臺彩色電視接收機,觀眾 1 萬~2 萬人。1975 年 9 月,在全國省級電視臺中第一家全部頻道播出彩色電視節(jié)目,1995 年每天播天 33 小時 48 分,播出覆蓋面長江三角洲大部地區(qū)。1993 年 1 月 18 日,上海東方電視臺建臺開播,1994 年 2 月 27 日,上海教育電視臺建臺開播。
1978 年、1979 年,梅山冶金公司和上海石化總廠分別建差轉臺,1984 年改為有線電視臺。此后,寶山鋼鐵總廠等建有線電視臺。到 1991 年初,全市有有線電視站 230 多家,終端 19 萬戶,收視人口約70 余萬人。1992 年 12 月 26 日,上海有線電視臺成立并開播。1995 年,全市有終端用戶 150 萬戶,數(shù)量創(chuàng)世界同一城區(qū)網絡之最。
請你關注作者、點贊 、轉發(fā)、收藏。謝謝!
糖心vlog在線觀看 糖心vlog